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寻梦,撑一支长篙
——记长寿老人马炳昌

寻梦,撑一支长篙——记长寿老人马炳昌

【字体:      】     打印      2024-11-27 09:28      来源: 黄河网  

在黄委上游水文水资源局机关家属院里,住着多位长寿老人,他们都是黄河上游水文事业的开创者、经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黄河上游水文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最后相聚在这个院子里。黄河水文是他们的缘,这个院子也被人称之为“长寿院”。

马炳昌,这位鲐背之年的老人就是这座“长寿院”中的成员之一。他退而不休,撰写回忆录,字里行间闪现着老一辈水文人不忘初心,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黄河的赤诚之情。

“寒山翁”是马炳昌老人给自己起的笔名,隐含了马老的乡愁与山河之情,而《寒山翁记趣》则是老人回忆录的名称。

马炳昌老人生于1929年。翻开这本图文并茂、记录着老人90余年心路历程的册子,看到他陪伴祖国一同走过75年,见证了祖国从满目疮痍到繁荣富强的发展变化;看到他坚守黄河水文测报一线数十载,见证了从“骑牛放浮标”到水文测报自动化的时代跨越。

抗日战争时期,马炳昌的家乡深受日本侵略者祸害,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他在家乡的高平县立国民中心学校读初中,为躲避日寇的炮火,校址随时变换。在躲藏与流动中,他勉强完成学业,后跟随叔父到山东菏泽学艺求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马炳昌已经是20岁的帅小伙了。

1950年,马炳昌考进开封财会学校,实现了他继续读书的梦想。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黄委工作。1953年5月,一纸调令,他又由中原来到陌生的西北——甘肃省天水县(今天水市麦积区)渭河南河川水文站,从此,便与黄河水文结下不解之缘。

看他水文生涯的行程轨迹:甘肃南河川水文站5年、甘肃石岭寺水文站7年、内蒙古磴口水文站3年、宁夏石嘴山水文站5年、青海循化水文站5年、甘肃小川水文站10年……从这些枯燥的数字,可以感受到他为水文事业半生辗转的艰辛,也可以领略到他与水文同事们“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奋斗故事。

他在回忆录前言中写道:认真踏实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工作第一,大局为重,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和调动,是我们老一代水文工作者的共同特点。

在南河川水文站,他经历了1954年渭河洪峰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考验。5年的摸爬滚打,让他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水文战士。1958年初,29岁的马炳昌被任命为牛头河石岭寺水文站站长。其实,这时候还没有石岭寺水文站,组织上让他带着调令、带着任命书去新建一座水文站。

今天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牛头河”“石岭寺”这些地名听起来多像当今流行的“网红打卡地”,那里一定是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休闲养生胜地。

石岭寺水文站所在河段属于如今的黄委天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笔者有幸在这里工作过。当我到达时,石岭寺水文站已经成为“传说”,取而代之的是社棠水文站。

牛头河是渭河支流,社堂水文站为牛头河把口站。之所以取而代之,是因为石岭寺水文站交通实在困难,职工生活条件太差。后来经研究,将水文站迁移到牛头河即将入渭河的河口处,这个地方属于社棠镇。社棠水文站距离社棠镇政府所在地只有几千米,且周边还有几家较大的工厂,距离天水县城也只有几千米,虽然是乡村,但与石岭寺水文站相比,生活、交通条件都有了天壤之别。

回忆石岭寺设站与工作经历,马炳昌这样写道:1958年初,接到上级调令,委派我为石岭寺水文站站长,到渭河的另一支流牛头河上设立一处新的水文站……经过艰苦的调查、测量、研究和分析,测量断面就设在距离石岭寺村3千米的石滩上,站房设在距离断面三四百米远的山根下……1958年6月,我带着夫人、5岁的长子、刚出生两个月的二儿子举家来到这抬头见山、出门过河、平时不见人烟的偏僻山沟,整整工作、生活了7年……

因为工作关系,笔者曾考察过渭河的这条支流。我们逆牛头河而上,经过石岭寺水文站旧址,旧房烂瓦依稀可辨。其实这里就是一段狭窄且相对顺直的河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向导指引很难找到。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慨,这就是黄河水文的过去,黄河水文就是从这样的环境与历史背景下一路走来的,这就是老一代黄河水文人的贡献,没有他们的艰辛付出,哪有今天的辉煌成就!

笔者还看到一件“趣事”。1966年春节刚过,原兰州水文总站抽调马炳昌到兰州工作半年。马炳昌说:“我们那时就记着一句话:一切行动听指挥。”当时,他的夫人即将临盆,而他则接到调令就立即出发了。3天后,他的女儿出生。待到他工作结束,回到内蒙古磴口水文站,女儿已经半岁都会坐了。

这也算“趣事”吗?笔者看到这里,心头泛起微微酸楚……

马炳昌在任职小川水文站站长期间,经历过1981年9月黄河大洪水的严峻考验,这场洪水后来被称为黄河上游“81·9”大洪水。他带领全站职工与洪水搏斗20多个日夜,完整测取了洪水完整的水沙过程等宝贵水文资料,向国家防总、地方政府发送水情电报600多份。抗洪胜利后,小川水文站受到上级表彰,马炳昌个人荣立三等功。

小川水文站是马炳昌老人水文生涯的最后一站,抗击“81·9”大洪水是他水文生涯中辉煌的一页,水文人战胜大洪水,如军人参加大战取得胜利一样光荣。

1989年年底,马炳昌光荣退休。

马炳昌是一位性格沉稳的老人,说话声音不高,做事有板有眼,始终面带和善的微笑。他还是一位知足常乐、兴趣爱好广泛、始终怀有“荣誉感”的老人。

在他的《寒山翁记趣》中,有很多不同时期、种类各异的证书影印于册,翻阅册子,可以粗略感受到马炳昌90多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也能看到黄河水文事业的发展历程。他总结自己近40年的水文生涯时这样写道:工作是忙碌的,但也是充实的;生活是艰苦的,但也是快乐的。

《寒山翁记趣》有一半章节记述了他的退休生活。

青年时期,他就对书法和绘画有浓厚兴趣,因为忙于工作和生活,无暇顾及自己的爱好。退休后,他重拾旧梦,开始练字习画,经过数年的刻苦练习,书艺画技颇有精进,其作品经常参加兰州市和黄委水文系统的职工书画展览,所获奖励、纪念证书都一一编印在册。

马炳昌是一位热爱生活、性情平和、容易满足的老人。他在参加健康讲座时,得知人身心健康有“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16个字给他很大启示,他在生活起居上就照着这16个字努力。他合理安排退休生活,除了坚持练习书法、绘画,还参加老年人健身活动,练习太极拳、太极剑等运动,坚持数年,卓有成效。他说:“现在才真正体会到,运动是健身之本、生命之源,也是长寿的灵丹妙药。”

他说:“当接到黄委颁发的‘黄河寿星’证书时,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决定编写《寒山翁记趣》,把我的经历写出来,与水文同行交流,也给孩子们留点念想。”

若把《寒山翁记趣》中的小标题集中起来,略加整理,便是一首七言长诗,落在一个“趣”字上。

求学求职路途艰,黄河水文结情缘。

参加工作第一站,落脚就在南河川。

热情满怀为公忙,偏僻石滩建新站。

一纸调令无思量,举家迁至磴口县。

自古黄河富宁夏,转站又到石嘴山。

黄河上游风光好,进驻青海循化县。

大坝下边永靖县,城旁河边水文站。

迎难而上抓管理,苦干实干做贡献。

水文工作四十载,荣退兰州水文院。

退休生活巧安排,闲庭趣志有乐感。

找点时间去旅游,视野开阔心胸宽。

时书时画时锻炼,身体舒适又延年。


作者: 蔺生睿    责编: 范江涛 时爽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