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摹中国城市史的鲜活画卷
——读《匠人营国:历史上的古都》
描摹中国城市史的鲜活画卷——读《匠人营国:历史上的古都》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教授张晓虹所著的《匠人营国:中国历史上的古都》,在立足田野调查和史学探究的基础上,将中国古都的兴起、发展、变迁与演化历程逐一揭示,描述了文明兴盛的历史脉络。
全书分上篇“考古与传说时代”、中篇“古都”、下篇“城市”三个章节。作者从早期城市的起源说起,将国内外与之相关的一些论述,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合理之处,指出了值得商榷的地方。之后,作者按照城市发展顺序,描述了历朝历代古都的确立与迁移、首都与陪都的建设、都市形态的演变和经济的发展等。作者在记述中国城市发展史时,深入挖掘一城一郭背后的人文价值,透过庄严肃穆的巍巍城池、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九曲连环的街衢古道,客观地展示了古代中国城市与经济、城市与交通、城市与外交的多重内涵,为我们管窥华夏文明、探寻悠悠文脉,打开了新的视野。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传说:三皇五帝时期,古老的中华大地就筑有许多巍然耸立的城池。针对这种说法,作者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以及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作者认为,龙山文化时期是我国城郭制孕育、形成的重要阶段。在黄河中游地区山陕蒙交界地带,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石城遗址;在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良渚古城遗址。早期城市的建立,为抵御外族入侵、振兴经济、繁荣文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华夏文明的广泛传播,培植了深厚的人文土壤。
中国城市发展的流变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城与国合为一体。一城大多代表一国,一国也就只有一城。西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城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彼时的诸候各国,在各自的疆域内大兴土木,一时间,修城筑墙蔚然成风。战国时期,甚至掀起了一波修城的高潮。而真正将儒家文化融入都城建设中的,是在汉武帝时期。到了北魏,都城洛阳的建设更是深度融入了儒家文化的内涵。唐代,国都长安,直接承袭了前人的规划思想和布局理念,成为经典之作,并为日本、渤海国和南诏国竞相模仿。宋辽金元时期,城市发展出现了齐头并进的可喜景象。明清时期,城市更加繁荣昌盛。
从“以大为贵,以高为贵”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从“居中不偏,不正不威”到“天人合一”,城市的每一次蜕变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儒家文化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文明,本是个形而上的话题,但《匠人营国:中国历史上的古都》却以翔实的史实和雄辩的论证,将这个话题诠释得生动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