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为了不淹老百姓
——同一问题的三次回答

为了不淹老百姓——同一问题的三次回答

【字体:      】     打印      2024-06-25 17:02      来源: 黄河网  

爷爷李建荣11岁在黄河上当卯夫,14岁当河兵,一生共参加濮阳李升屯、长垣冯楼、封丘贯台、山东董庄、郑州花园口、沁河大樊等大型堵口6次;参加山东微山、花园口枢纽工程及指挥滑县道口卫河等重大截流工程3次;参加防范新堤等小型堵口10余次;大、小险抢护不计其数。在黄河花园口、武陟沁河大樊堵口及武陟花坡堤和郑州保合寨等大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生中创造了以“风搅雪”(柳石混合滚厢)为主要代表的“柳石混厢”“柳石混砸”“捆扎大懒枕”“大河挂柳”“连环立枕”“不抢险坝”“悬抛钢丝笼”“刺猬埽”等抢险方法,是“柳石工技术”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

1975—1977年,爷爷参加了第三次“治黄规划”,其间,他提出“一河两坝、束水攻沙”(二滩三槽)的黄河下游河道治理设想,赢得了很多同志的赞同,被列为黄河下游治理主要措施之一。(即后来人们常说的“对口丁坝”“双岸整治”)。 1976年7月,他作为黄委代表参加了水电部在郑州召开的“小浪底、桃花峪水库工程规划技术审查会”。

1966年,在我不满两岁时,爷爷将我接到身边,悉心教诲。1981年,爷爷退休,我接班走上了治黄岗位,成了家里的第四代河工,他更是倾其所有,将技术悉数相传。

“96·8”洪水,我利用所学抢险技术,处理险情得心应手,受到黄河防总的表彰,当看到《黄河报》刊登的黄河防总的表彰文件里有我的名字时,爷爷十分欣慰。

20世纪90年代,四代河工成为媒体的关注点,焦作电视台开始以治黄世家为背景跟踪拍摄。

2000年,在小浪底水库的大坝上,记者问爷爷:“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出险的机会少了,您为什么还要孙子学抢险(技术)呢?”爷爷望着大坝说:“遇到特大洪水,小浪底实行淌泄,来多少泄多少,下游还有可能出险……”

2001年,在老田庵控导工程的丁坝上,记者再次问了爷爷这一问题,老人家望着滚滚流淌的黄河水,喃喃地说:“就是黄河不出险,那还有其他流域……”

2002年,在花园口的黄河大堤上,记者第三次问这个问题,老人家沉默了,停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为了啥?为了不淹老百姓呗……”

2002年11月5日,老人家去世,电视台制作出专题纪录片——《黄河河工》。

近些年,由于种种原因,我无缘专业从事防汛抢险工作,时常感到遗憾,但一个信念始终支撑着我坚持学习、研究抢险堵口技术。

这个信念就是——“为了不淹老百姓”。


作者: 李富中    责编: 范江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