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高处
——读赵炜散文集《心是快乐的根》
文学在高处——读赵炜散文集《心是快乐的根》
韩小蕙《散文在头顶的青天之上——2023年散文之我见》一文,可以看作是她对我国文坛2023年度散文创作所进行的盘点和批评,她坦诚地指出,对时下散文创作不满意的地方,如创作思维老化、结构问题严重、写作者读书越来越少等。她认为:“归根结底,是在于我们对文学的态度——忠诚度不够的话,不是从内心深处热爱文学的话,散文无论如何是写不好的。世界无边无际,生命无尽无涯。文学在高处,在喜马拉雅,在珠穆朗玛,在头顶的青天之上。”
赵炜的散文集《心是快乐的根》于2023年11月出版。3月1日,“赵炜散文新著《心是快乐的根》分享会”在郑州大学文学院举行。我拿到书是在分享会之后,3月10日,在北京丰台站候车时读了自序、目录与后记,然后一直零零碎碎地读,读完全书已是4月30日凌晨。合上书本,思绪万千,乔叶的评语便映现于脑际——她的文字洗练婉约、清丽流畅,柔美细腻中不乏隽永睿智,绵密醇厚中饱含人生况味,散发着知性古典的书卷气。我深以为然。
我该如何评价赵炜这本散文集呢?总不能单说一个“好”字吧。想来想去,觉得不妨参照韩小蕙的散文批评论,先不说好,单对照韩小蕙对时下散文创作不满意的几点——创作思维老化、结构问题严重、写作者读书越来越少等,如果赵炜的散文不存在或不太多地存在这些问题,也就可以反证赵炜散文的好吧。
首先,说说赵炜的读书,她有条件读书,且饱读诗书。
麦家说过一句话——读书是写作最好的准备,写作是写作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人非生而知之者,都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智识。赵炜有幸生在读书人家,近水楼台,自然就有了读书的土壤。
散文集第四辑,《父亲的师者风范》《父亲的文学情怀》《母亲红莲》等几篇文章,写到她的父母,她的成长环境。“1978年父亲从信阳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工作,教授‘隋唐五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中国文学史通读’等课程。”在20世纪缺书的年代,赵炜应该是有不少书可以读的,而且多是经典书籍。赵炜写道:“父亲对文学的热爱,也表现在对我写作的大力支持上……他还叮嘱我要想写好散文,必须多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多吟诵唐诗宋词,不断汲取古典文学的精华;要多读冰心、朱自清等现当代散文大家的作品,感悟他们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提醒我不要忘记写作。”
《母亲红莲》里,赵炜写她的母亲:“母亲今年78岁了,依然有一颗爱美的心……从信阳到郑州,这位山里的女儿当了一辈子小学教师。在学校里,母亲教过音乐、数学、绘画……我是母亲最小的女儿,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受母亲的恩泽用言语无法表达……母亲如红莲一样的美。使这种爱的情感更加美好而珍贵,我会永远珍藏母亲的美。”春风化雨般的不言之教,似乎是更难得的教育,而这种细雨润无声式的教育莫若家庭的熏陶。
李洱说过,没有一个作家是天生的,作家都是培养出来的。培养作家的途径无非两种:一种通过自己阅读、自己在黑暗中摸索,暗中接受写作教育,最后把自己培养成了作家;一种通过接受写作训练课程,走上创作道路,成为一个作家。作家作为一门实践性专业,只有技、道并重,才谈得上艺术。“技”突出它的实践性,“道”突出它的人文性,而“技”与“道”都是可以且是需要讲授的。观察赵炜的写作之路,她应该是伴随着两种途径,技、道并重,她写得好是有根源的。
其次,说说赵炜散文集及一些散文篇章的结构。
《心是快乐的根》由四辑内容组成,整本书似乎给人四梁八柱、四平八稳的感觉。第一辑“文学之光”着重写阅读,写她读过的书及读书感悟,可谓是读万卷书;第二辑“徜徉光华”主要写行旅,写她走过的路及她眼中的世界,可谓是行万里路;第三辑“和谐之美”主要记事,记录生活中的阳光雨露,大情小爱;第四辑“一路芬芳”多是写人,书写生活中的师道尊严和人间真情。当然,这只是我对散文集四辑内容的归纳,不知是否符合赵炜本意,但我对自己的理解感到满意。一本散文集的结构应该具备丰富性,少不了这四方面内容。
《文学的光华》归属于第一辑“文学之光”,可以看作是一篇谈读书的散文,写到冻凤秋的《风吹书香》《心田种字》;也可以看作是写人的散文,写透了冻凤秋的独特个性。该篇散文开篇即道明作者对要写作人物的总体印象——“我一直认为她是一位文学的宠儿。她的文字具有气度与神韵,溢满志趣与追求。可以说,她爱着文学,文学也爱着她。”然后,穿插着写冻凤秋的书,书里的文章,每次见到冻凤秋的印象,冻凤秋主持“中原风读书会”的专注与认真,等等。最后,以“在冻凤秋的心里,文学永远神圣。这个心怀美好的女子,文学的‘心空’必将放射绚丽的光华”结束全文。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精妙,展现的是我心目中的冻凤秋。
韩小蕙道:“我个人认为,语言不一定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也许可以说结构更重要。结构是地基,是四梁八柱,是全身的骨骼。一篇文章,结构在了,结构好了,结构精妙了,即使语言稍逊些,依然能够完成。”我通读了这本散文集的90余篇文章,认为不管是整本书还是单篇散文的布局谋篇,都可谓精心精致,可圈可点。
再次,说说赵炜散文的创作思维。
几十年时光中,她笔下的散文篇章,不陈旧,不重复,不匠气,有着深刻的生活感悟力、艺术想象力和文字表现力,始终与时俱进,常写常新。
赵炜在自序中谈到了她对散文的认识:非韵文即散文,散文是最能贴近人心灵的文体之一。好的文艺作品让生命放光,文艺的一个目的就是唤醒读者的灵思。散文要体现独特的阅读感悟、社会思索和生命追问,要追求散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表达所要达到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她坚持散文创作“形散神不散”,散文要求真,要有情,要气韵生动,自成风格。“把独特的思考和感受,以真挚的性情、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胸襟洞悉世间万象,修辞立其诚,高扬真善美,创作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梁遇春、朱自清、许地山都是“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散文名家,梁遇春受英国随笔的影响,喜欢用“絮语”笔调,随意而谈中见睿智、知识、机敏、文采。赵炜在《依依的心怀》一文中,读出了梁遇春的高尚人格,也读出了一个人与自己心灵对话的重要性——我感到做人做事不要光想着结局,要常怀赤子之心和童稚之趣,给别人一些温暖与友善……散文的教化作用也是散文创作应有的思维吧。
乔叶为赵炜新书分享会写了贺信:赵炜散文的纯粹气质由性情的纯粹和感悟的纯粹凝结而成,只有朴素平实的书写、含蓄节制的表达和灵动飘逸的感悟,一切都是作者性情、灵气、情怀与境界的自然流露。赵炜善于撷取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平实却又最易抵达我们内心深处的场景,从中透视时代的心跳、历史的面影、人性的力量和心灵的高度,这构成了她丰富的精神维度,也凝成了她散文独特的意趣和风格。
赵炜说,散文集之所以定名《心是快乐的根》,是因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她希望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给心留一份悠闲,让心灵从世俗的尺度中解放出来,拥有坚强稳定的心性,拥有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体验,把生活艺术化,把普通的烟火过成诗意的葱茏,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充满欢喜。她写作的初心,正是立足于人的内心,立足于自己的思考与探索,立足于为人的生活带来美,这似乎正印证了韩小蕙所说的“文学在高处”吧。